橙顶灶莺(学名:Seiurus aurocapilla):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体重约21克。上体为橄榄灰色,下体白色,具辐射状排列成行的黑色粗斑点。在繁殖季节头部出现黄、橙色;喙细尖;腿脚弱;初级飞羽9枚。亚成鸟色彩较暗淡,冠部常有更广泛的橄榄条纹。
栖息于成熟的落叶林、混合阔叶林和针叶林中,灌木丛中几乎没有,偶尔在松树林活动。杂食性。主要在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落叶和倒下的原木的地面上行走觅食,食物主要由无脊椎动物组成,包括昆虫、蜘蛛、蜗牛、蠕虫、蚂蚁、苍蝇、甲虫、蝴蝶和蛾幼虫。分布于美洲,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繁殖。沿着东海岸,从加拿大的纽芬兰东南部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橙顶灶莺属小型鸣禽。但在森莺科属于体型较大的莺鸟,体长14-15厘米,体重约21克。上体为橄榄灰色,下体白色,具辐射状排列成行的黑色粗斑点。成鸟眼睛大,有醒目的白色眼环,颧骨处有黑条纹,冠顶横向黑色条纹与冠中央的橙色条纹接壤。腿粗壮,长,粉红色。两性羽毛相似。亚成鸟色彩较暗淡,冠部常有更广泛的橄榄条纹。
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喙细尖;腿脚弱;初级飞羽9枚。
栖息于成熟的落叶林、混合阔叶林和针叶林中,灌木丛中几乎没有,偶尔在松树林活动。栖息地是相对干燥的高地或斜坡,在底层森林和沼泽地区繁殖。森林地面上有大量的落叶对于觅食和筑巢至关重要。 该物种需要相对较大的连续森林区域进行繁殖。
通常独自在森林地面上行走(而不是跳跃),经常在行走时不断的摇尾巴并摇头。它们在森林地面上活动时通常很安静。在激动时,会略微抬起头,会显示出顶冠中间的橙色。遇到危险时,通常会飞到树枝上。
该物种的声音比身影更常见,它们的鸣啭声响亮婉转。这种歌唱声从高出地面10米的高处传下来,有时也从地面传来。雄鸟用鸣叫宣示领地,而雌鸟很少鸣叫。
杂食性。主要在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落叶和倒下的原木的地面上行走觅食,食物主要由无脊椎动物组成,包括昆虫、蜘蛛、蜗牛、蠕虫、蚂蚁、苍蝇、甲虫、蝴蝶和蛾幼虫。在云杉芽虫爆发时,也会在这些树木上寻找昆虫。也以种子为食。种子和其他植物有时构成其秋季和冬季饮食的一部分。该物种会根据猎物的分布区域搜索食物。 它们了解哪里有高密度的猎物分布,并反复重新访问这些区域。
原产地: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岛、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 萨尔瓦多、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维尔京群岛。
旅鸟:厄瓜多尔、格陵兰岛、爱尔兰、 英国。
橙顶灶莺分布图
橙顶灶莺冬季向美洲的南部迁移,到达越冬场地始于9月,大多数在9月底或10月初到达目的地。在4月或5月,迁移回其繁殖地,在那里雄鸟建立一个领地,并通过追逐和发声来防御入侵者。在繁殖季节,两性都是地域性的。通常在成熟的落叶林或阔叶和针叶的混交林中繁殖,但偶尔也会在松树林中繁殖。该物种通常需要相对较大的连续森林区域进行繁殖。雄鸟在野外求爱时会在飞行中追逐雌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不停的鸣唱。雄鸟在离地面3-21米高的树梢层上方,在鸣唱时盘旋徘徊并拍击翅膀,尾巴也不停的颤动。一夫一妻,结对保留直到雏鸟孵化出巢。
巢穴建在森林中有落叶覆盖的地面上,或者建在一片低矮的植物或灌木丛中。鸟巢的形状像荷兰烤箱,这就是“灶莺”的通用名称的来源。圆顶形的巢位于地面上,由雌鸟独立建造。巢的外部结构由草,茎和树皮制成,巢内部垫有鹿或马毛、干草、叶子、苔藓等植物性物质。整个鸟巢的顶部用树叶、树枝和其他垃圾很好地伪装起来,入口处是巢边的一条小缝。产卵期在5-6月,每窝产3-6枚卵。卵白色,略带光泽,有淡褐色、淡紫色或红棕色斑点和斑纹。并由雌性孵化约12天。在此期间,雌性不会离开巢穴并且可能由雄性偶尔喂食。孵化后,雏鸟将由双亲共同喂养,并在孵化后7-10天离巢。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橙顶灶莺生存和活动需要大片连续森林区域,所以该物种对其繁殖栖息地和越冬地的森林破碎很敏感。在繁殖地,森林的碎片化减少了适宜的繁殖地点。塔楼、窗户和其他人类建筑结构对迁徙的橙顶灶莺造成巨大损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橙顶灶莺的雄鸟对同种雄鸟的鸣啭声异常敏感。科学家们用橙顶灶莺作了一个试验。他们在一片树林中观察到4只橙顶灶莺,将它们按位置标记为A、1、2、3,4只鸟经过激烈竞争,各自占领一片小树林。领土分割完毕,接着就是一天接一天地鸣叫,进行占区保卫,并吸引过路雌鸟。科学家们在几千米外录制了另一只雄橙顶灶莺(B)的鸣啭,然后在离A不远处播放。A灶莺立刻听出该鸟的声音是一个陌生者,并开始在自己领域内四处飞行调查。将B灶莺的声音拿到1、2、3领域边缘播放也都产生类似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当A四处调查时,它的邻居们会很快侵蚀A的领域,但A调查完毕后立刻予以反击。因此,科学家们推测,雄性灶莺个体间通过鸣啭起到保卫领域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斗,从而能节省大量的能量。它们通过识听对手鸣啭的响度,可以确定自己是否受到侵略,从而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橙顶灶莺在地面上进食和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