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姬鹟(学名:Anthipes monileger):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橄榄褐色鹟。特征为颏及喉白色且成胸兜,缘以黑色的髭纹及项纹。上体红褐色,前额和一相连的短的眉纹白色,眼先、耳覆羽和头侧灰褐色而杂白色,颏、喉白色,形成一大的三角白斑,周边衬的黑缘,甚为醒目。胸及两胁沾皮黄。指名亚种眉纹皮黄。其余下体橄榄褐色,腹中央白色。翼及尾偏红。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灰色。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地带,云南亚种为迷鸟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指名亚种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海拔1000-2000米间的林阴山谷。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小群。性胆小,善于藏匿,常躲藏大林下灌丛和高草丛中。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白喉姬鹟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褐色或红褐色腰沾棕色,有一宽而短的白色眉纹自前额开始向后延伸至眼上,眉纹前宽后窄,大前额两眉几相连。眼先和耳覆羽褐色微杂白色,头侧较灰。尾上覆羽和尾红褐色或锈褐色,两翅褐色,除初级飞羽外,其余均具棕色羽缘。颏、喉白色,四周以黑边,其余下体橄榄褐色,腹部中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肉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11克;体长125毫米;翅♂63-66毫米,♀62毫米;尾♂45毫米,♀45-50毫米;跗蹠20-23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大开阔的疏林、林缘和稀树草坡地带活动,特别是非繁殖季节。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小群。性胆小,善于藏匿,常躲藏大林下灌丛和高草丛中。多栖于疏林小树或灌木侧枝上,栖息时常将尾散开,并上下摆动。常从栖木上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捕获后又飞到原来的栖木上,有时也飞到地上捕食。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叫声:高笛音的鸣声;金属般的dik声;似责骂的嘟声和短促哨音。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白喉姬鹟分布图
繁殖期大4-6月,繁殖季节一到,雄鸟就开始鸣唱,鸣声低弱而甜润,同时还进行一种奇特的求偶炫耀飞行,雄鸟从栖木飞到空中,然后再向下飞回栖木 ,并使全身羽毛松散开,头向后仰,在一定距离内明显可见喉部白色羽毛。通常营巢于岸边灌丛和草丛中地上,也有在距地不高的灌丛和草丛上营巢。巢呈球形,主要由草叶、竹叶、草茎等构成,内层多为细草茎。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白色或淡粉白色、被有稀疏的粉红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主 17.2-19.7毫米×13.2-14.1毫米,平均为18.0-13.0毫米。
Anthipes monileger leucops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柳莺属于雀形目柳莺科鸟类,鸣禽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
白喉姬鹟: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橄榄褐色鹟。特征为颏及喉白色且成胸兜,…
白腹短翅鸲是鹟科、短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翅短,尾长、呈凸状。…
白喉矶鸫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头顶和翅上覆羽钴蓝色,…
新疆歌鸲是雀形目鹟科歌鸲属鸟类,又名夜莺,夜歌鸲。成鸟全头顶和头侧淡棕褐色,眼先微微泛白,…
黑喉石鵖,雀形目鹟科石鵖属小型鸣禽,俗名谷尾鸟、黑喉石。其体色为黑褐色。雄鸟头部、背部、两翼及尾黑色,…
白腹短翅鸲是鹟科、短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翅短,尾长、呈凸状。…
白喉短翅鸫是鹟科、短翅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2-13厘米。上体锈褐或橄榄褐色,眼上方有1-2枚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