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暗色鸦雀

暗色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zappeyi,英文名:Dusky Crowtit),为鹟科鸦雀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贵州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2500~3200米高处的箭竹或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瓦山。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暗色鸦雀

别名:

鸦雀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鹟科

亚科:

画眉亚科

属:

鸦雀属

种:

暗色鸦雀

亚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四川、贵州、云南

保护级别:

易危,来自世界…

外形特征

暗色鸦雀全长约12厘米,额至后颈暗灰色,微具暗色羽干,颜、耳羽及颈侧灰色,有白色眼圈;背及两翼棕褐色;尾羽灰褐色;颏灰白,其余下体淡灰色;胁和尾下覆羽淡棕褐色。嘴黄,脚黑褐色。


生活习性

暗色鸦雀栖息地及习性栖息在杂木灌丛中。常10几只一群在灌丛中活动,并多与棕头雀鹛一起觅食。它食鳞翅目幼虫、甲虫和草籽等。多分布于海拔2350~2750米的地区。


分布范围

分布图 暗色鸦雀主要发布在四川泸定、峨眉、峨边及甘洛,贵州威宁及赫章。全球性易危。仅见于乌山及峨眉山,四川西南部及贵州极西部尚存部分鸟,地区性常见于海拔2350~3200米。


致危因素

暗色鸦雀 主要是森林及灌丛被砍伐,使栖息环境逐渐减少,又加之乱捕滥猎,而造成暗色鸦雀数量的下降。

1994年,暗色鸦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稀有种。2000年8月1日,暗色鸦雀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全称《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查看全部

亚种分化

暗色鸦雀二郎山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zappeyi erlangshanic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泸定二郎山西坡。

暗色鸦雀指名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zappeyi zappey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瓦山。

查看全部

物种发现

2010年9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组与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的联合考察中,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部的大山包意外地发现了中国特有的鸟——暗色鸦雀,这是首次在云南省境内记录到了暗色鸦雀。

鸦雀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三道眉草鹀鹀科鹀属的物种,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
  • 家麻雀:共有13个亚种。是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两侧具皮黄色纵纹;颏、…
  • 红点颏:是鸟纲、鹟科的鸣禽。又名西伯利亚歌鸲。体长14-17厘米,体重16-27克。…
  • 鹊鸲是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体长约21厘米,体重31-42克。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
  • 栖于长着高草、芦苇及矮丛的沼泽地带。常在低处。鸣叫时尾抽动。…
  • 黑冠椋鸟:中等体型的椋鸟,体长21厘米。雄鸟前头为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项和羽冠亦为黑色;翅及翅上覆羽黑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上体灰色;下体淡黄褐色。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但羽冠较雄鸟为短。虹膜蓝白或乳黄色;嘴峰铅绿色;跗蹠及爪柠檬黄色。头具黑色羽冠,与其他椋鸟易于区别。主要栖息于开阔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中以及多营巢于树洞中或其他洞穴内。属群鸟共栖。常4-8只结小群活动。鸣声清脆响亮。食物有果实和浆果,偶食花蜜和小型昆虫。分布于印度、中国云南耿马。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偶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 红尾鸲是雀形目鸫科红尾鸲属鸟类的通称,别名花红燕、灰顶茶鸲。…
  • 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动物。其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