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团花

团花(学名:Neolamarckia cadamba (Roxb.) Bosser)是茜草科团花属植物,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干通直,基部略有板状根;树皮薄,灰褐色,老时有裂隙且粗糙。叶对生,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7-12厘米;叶柄长2-3厘米,粗壮。头状花序单个顶生,不计花冠直径4-5厘米,花序梗粗壮,长2-4厘米。果序直径3-4厘米,成熟时黄绿色;种子近三棱形,无翅。花、果期6-11月。

分布于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生长于山谷溪旁或杂木林下。

团花为速生树种。木材供建筑和制板用 。团花要求水肥条件较高,适合四旁植树,或与华南坡垒、紫荆木等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团花

别名:

黄梁木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茜草目

科:

茜草科

亚科:

金鸡纳亚科

族:

乌檀族

属:

团花属

种:

团花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干通直,基部略有板状根;树皮薄,灰褐色,老时有裂隙且粗糙;枝平展,幼枝略扁,褐色,老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7-12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截形,萌蘖枝的幼叶长50-6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浅心形,上面有光泽,下面无毛或被稠密短柔毛;叶柄长2-3厘米,粗壮;托叶披针形,长约12毫米,跨摺,脱落。

头状花序单个顶生,不计花冠直径4-5厘米,花序梗粗壮,长2-4厘米;花萼管长1.5毫米,无毛,萼裂片长圆形,长3-4毫米,被毛;花冠黄白色,漏斗状,无毛,花冠裂片披针形,长2.5毫米。果序直径3-4厘米,成熟时黄绿色;种子近三棱形,无翅。花、果期6-11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团花生长于山谷溪旁或杂木林下 。阳性植物,性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2-30℃,日照70-100%。生性强健,成长快速,寿命长,耐热、耐旱。

垂直分布在海拔200-350米。可耐短期0℃低温,但忌长期低温霜冻。如1976年冬至1977年春,在中国南宁市阴冷天气持续五十多天,最冷月平均气温8.2℃(1949年后20多年平均气温12.9℃),南宁市区的凤凰树、非洲栋等二十年生以上的大树,有95%冻死,但团花三年生幼树可以安全越冬。1975年冬至1976年春,南宁霜日达二十一天,幼树主枝侧枝被冻坏,幼果幼苗冻死。

分布区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中国广西除南宁、钦州、玉林三地区南部,以及右江河谷等局部霜冻轻、风害小的肥沃地,可以造林外,广大南亚热带地区,可引种试种。北回归线以北不宜种植。适生在砂页岩、花岗岩等发育的酸性土壤,石灰岩山区未见生长。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在中国分布在北纬22°以南的广东、广西(南宁、钦州、玉林、宁明、龙州、凭祥、崇左和防城等地)和云南(西双版纳)。

团花分布图


繁殖方法

团花由于各地气温不同,开花有先后,在广西是7月开花,12月至翌年2月果熟。果实为球形肉质聚花果,熟时由青变黄色。采回的果实可放室内,经过后熟软化,捏开果肉,用水冲洗去皮肉,使种子下沉;种子捞出后,用大小眼下同的筛,筛选出净种,晾干装入布袋贮藏。每个果约得种子0.5克。种子极小,每克有2.4-2.6万粒,发芽率可达60%,干藏半年至一年的种子,发芽率可保持30-50%。

种子发芽需在22℃以上较高温度。播种期应在晚霜过后。播前用40-50℃温水浸种一昼夜,取出晾干,种子与5-10倍细沙或细土混匀撤播,每平方米播种0.5-1克,播前要将苗床面整平,稍加压实并淋足水。播后不覆土不淋水,苗床覆盖薄膜,防雨保温,苗床周围撒上666粉,防蚂蚁搬食种子。在适宜气温下,十天左右种子发芽,应即揭去薄膜,搭盖稀疏荫棚或插蕨,防止大雨冲击床面或日灼为害。经半个月至一个月,幼苗长出真叶,这段时间易受立枯病为害,应注意防治。从子叶出土至第7对真叶长出前,为生长缓慢阶段,7对真叶以后,生长迅速。一般应掌握在3-4对真叶时移苗,可以移入容器培育40-60天,出圃定植;也可按15厘米×25厘米或20厘米×30厘米的距离,移植在苗床继续培育,每亩育苗六千株左右。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林地应选择在江河两岸,或新公路旁的松土,以及土壤较肥沃湿润、霜冻不严重的山地。四旁植树可用一年生大苗,山地造林用当年培育的小苗或容器苗,在6-7月间定植。一般用全垦整地,林粮间种或挖大植穴定植。造林密度每亩种植55-73株,株行距3米×3米或3米×4米。如与其他树种混交造林,可适当加大株行距。造林时除容器苗外,其他都应剪叶。种后1-2年,加强抚育管理。


主要价值

团花为热带常绿或半落叶乔木。在广西西南部有自然地布。生长迅速,十年前后可成材。在1972年第七届世界林业会议上,被称为“奇迹树”。树高达30多米,胸径可达丑米以上,主干通直。木材为散孔材,容重0.499克/立方厘米,纤维长1712微米,纤维素达到50.4%,适合作火柴杆、牙签和浆粕原料。木材耐腐性能较差,且易受虫蛀,但经水浸处理后,可作一般家具和板材。

团花要求水肥条件较高,适合四旁植树,或与华南坡垒、紫荆木等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

查看全部

茜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栀子花,花朵簇状约30枚瓣,奶油色,中心黄色;花径12cm;气味果香.
  • 鸡眼藤,是茜草科巴戟天属藤本植物。幼枝密被柔毛;叶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头状花序顶生,…
  • 六叶葎 Ehrend. & Schönb.-Tem. ex R. R. Mill)是茜草科拉拉藤属的一年生草本。常直立,有时披散状,高10-60厘米左右,近基部分枝,有红色丝状的根;茎直立,具疏短毛或无毛;叶片薄,纸质或膜质,长圆状倒卵形、倒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钝圆而具凸尖;聚伞花序顶生和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常成对披针形,花冠白色或黄绿色,裂片卵形,雄蕊伸出;果近球形,单生或双生,密被钩毛;花期4-8月;果期5-9月。六叶葎分布于中国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日本、朝鲜、俄罗斯均有栽培。生于海拔920-3800米的山坡、沟边、河滩、草地的草丛或灌丛中及林下。六叶葎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赤白带下、痢疾、痛肿、跌打
  • 白蟾 Hara),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是栀子的变种。株高1~2米,茎灰色,小枝绿色。单叶对生或…
  • 白花苦灯笼 B.L.Rob.),是茜草科乌口树属灌木或小乔木。白花苦灯笼高1-6米,…
  • 日本蛇根草,草本,高20-40厘米或过之;茎下部匐地生根,上部直立,近圆柱状,上部干时稍压扁,…
  • 西南粗叶木,灌木,高1-2米,有时小乔木状,高达4米;小枝常近长,密被贴伏的绒毛。
  • 蓬子菜,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 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西北至长江流域。…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