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山鹡鸰

山鹡鸰(学名:Dendronanthus indicus):是中等体型的林鹡鸰,体长约17厘米,主要羽色为褐色及黑白色。头部和上体橄榄褐色,眉纹白色,从嘴基直达耳羽上方,下体白色,胸部具有两道黑色横斑纹,下面的横斑纹有时不连续。两翼黑褐色,具有2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最外侧1对尾羽白色。下体白色,胸上具两道黑色的横斑纹,较下的一道横纹有时不完整。虹膜灰色;鸟喙角质褐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

停栖时,尾轻轻往两侧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飞行时为典型鹡鸰类的波浪式飞行。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在林间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的昆虫。此外也吃蜗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在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北部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繁殖。 冬季迁徙至亚洲较暖的南亚和东南亚。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山鹡鸰

别名:

林鹡鸰、刮刮油…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鹡鸰科

属:

山鹡鸰属

种:

山鹡鸰

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山鹡鸰雄鸟额、头顶、后颈、肩、背等整个上体橄榄绿褐色,腰部较淡。尾上覆羽转为污黑褐色,尾黑色或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而缀橄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斜行黑褐色斑,羽干亦为白色,最外侧第二对尾羽先端具大型楔状白斑,第三对外侧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其余尾羽全为黑色或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橄榄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或黄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白色,端部外侧羽缘缀以黄白色。眉纹淡黄白色,从嘴基直达耳羽上方,贯眼纹黑褐色,耳羽、颈侧橄榄褐色,颊淡黄白色杂以橄榄褐色斑点。下体颏、喉白色,喉侧微沾暗褐色斑点,胸亦为白色,前胸有一黑褐色横带,后胸亦有一黑褐色横带,但此横带不完整,在中部开裂,前胸黑色横带在中部向下突出,延伸至后胸横带开裂处,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微沾淡棕色或橄榄褐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

虹膜暗褐或红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或黄白色,跗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5-19克,♀13-22克;体长♂148-172毫米,♀145-173毫米;嘴峰♂12-17毫米,♀11-14毫米;翅♂73-85毫米,♀70-82毫米;尾♂66-75毫米,♀65-76毫米;跗蹠♂20-22毫米,♀20-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地森林中,尤以稀疏的次生阔叶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混交林、落叶林和果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缘、河边、林间空地、甚至城镇公园中的树上。


生活习性

山鹡鸰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云南东南部和海南岛越冬。每年春季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南迁。

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停喜欢沿着粗的树枝上来回行走,栖止时尾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身体亦微微随着摆动,有时一边鸣叫一边沿着树的水平枝行走,尾仍呈水平方向左右来回摆动。飞行时为典型鹡鸰类的波浪式飞行。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

叫声:鸣声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五个音节一组,见人则发出“唧—唧”的声音。

山鹡鸰在林间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耳、膜翅目昆虫,如象甲、蝗虫、虻、蚁类、蝶类、蛾类等。此外也吃蜗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游荡:马尔代夫、阿曼。

山鹡鸰在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繁殖。 冬季迁徙至亚洲较暖的南亚和东南亚。

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北部、中部及东部。越冬在中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处。地方性常见。

山鹡鸰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成对单独营巢繁殖。繁殖前雌雄双双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相互追逐,或沿着树枝来回不停地走动,并不停地发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的求偶声。营巢于树粗的水平侧枝上。巢呈碗状,向上开口,主要由草茎、草叶、苔藓、花絮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兽毛或羽毛等柔软物质,结构甚为精巧。巢的大小据5窝的测量为外径62-75毫米。内径50-61毫米,高40-75毫米,深30-38毫米。距地面高3.5-6毫米。

5月末6月初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多为5枚,也有少数产4枚卵的。卵灰白色或青灰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9-22毫米-14.5-6毫米,平均为20.0毫米-15.2毫米,重1.4-2.5克,平均为1.8克。孵卵期9天。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体熏仅2克,体长为36毫米,全身红褐色,仅头顶、背中线、肩、翅、股沟和腿部有灰白色绒羽。雌雄亲鸟轮流喂雏,每日喂雏频次甚低,最快5分钟喂1次,最慢半小时喂1次,每天喂食高峰在9:00。喂养13±1天雏鸟即可离巢。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种群数量曾经较常见。但由于人口增加,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种群数已明显减少,不少地区难于见到,应严格保护。

查看全部

鹡鸰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黄眉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体型中等偏小。雄鸟头部主要为黑色,冠纹白色,眉纹前段黄色而后段白色,…
  • 黄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9.5-16克;体长106-122毫米。雄鸟头顶与颏黑色,上体黄绿色,…
  • 长尾丽椋鸟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须或存或缺如。…
  • 纹喉凤鹛: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顶和羽冠暗褐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
  • 玉山噪鹛中等体型的褐色鸟类。白色长眉纹及髭纹显著;顶冠灰而具白色的鳞状斑纹;脸侧及颏褐色,…
  • 红翅旋壁雀:体重15-23克,体长120-178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鸟类。尾短而嘴长,…
  • 虎纹伯劳: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
  • 灰头鸫:中型鸟类,体长23-27厘米。整个头、颈和上胸褐灰色,两翅和尾黑色,上、下体羽栗棕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