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齿酸藤子(学名:Embelia vestita)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下的一个种。攀援灌木或小乔木,高5米以上;小枝纤细,无毛或嫩枝上被极细的微柔毛,具皮孔。
基本信息
攀援灌木或小乔木,高5米以上;小枝无毛或嫩枝被极细的微柔毛,具皮孔。叶片坚纸质,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稀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圆形,长5-11厘米,宽2-3.5厘米,边缘具细据齿,稀成重锯齿,两面无毛,叶面中脉下凹,侧脉多数,明显,背面中、侧脉及细脉均隆起,具两面隆起的腺点,尤以近边缘为多;叶柄长4-8毫米,两侧微折皱。总状花序,腋生,长2-4 (-6) 厘米,被细绒毛;花梗长2-5毫米,与轴几成直角,被疏乳头状突起;小苞片钻形,长约1.5毫米,具缘毛,两面被微柔毛;花5数,长约2毫米,花萼基部连合,萼片卵形,顶端急尖或钝,具缘毛,两面无毛,无或具极少的腺点;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分离,狭长圆形或椭圆形,舌状或近匙形,顶端圆形或微凹,长约2毫米,外面无毛,里面密被乳头状突起,具明显的腺点;雄蕊在雌花中退化,长不超过花瓣的1/2,在雄花中伸出花瓣,着生于花瓣2/5处,花药卵形或长圆形,背部无腺点;雌蕊在雌花中与花瓣近等长,子房卵形,无毛,花柱常下弯,柱头微裂,稀头状。果球形或略扁,直径约5毫米,红色,具腺点。花期10-11月,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产云南,海拔200-1700米的石灰岩山坡林下。尼泊尔,缅甸,印度亦有。
果可生食,味酸甜,与红糖或酸果拌食,有驱蛔虫的作用。
药用价值
【药 名】:密齿酸藤子
【拼 音】:MICHISUANTENGZI
【来 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密齿酸藤子的果。
【功 效】:杀虫消积。
【主 治】:治虫积腹痛、蛔虫病、绦虫病。
【性味归经】:苦,平。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2克,水煎服。
【别 名】:打虫果、米汤果(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云南。
【拉丁名】:植物密齿酸藤子Embelia vestita Rexb.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志》。
所属卷:Embelia Burm. f., nom. conserv.
所属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密齿酸藤子
其它中文名:打虫果、米汤果(龙陵)、白腊树(杞麓)。
文献来源:Embelia vestita Roxb. (1824);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Kurz (1877); Mez in Engl. (1902 )* ; Walker (1939),(1940).
Ribesiodes vestitum O. Ktze. (1891); Samara vestita Kurz (1877); Embelia prunifolia Mez in Engl. (1902); E. ribes auct. non Burm. f. : Walker (1939), (1940), p. p. min. , quoad specim. H. T. Tsai 56664, 57116.
多皮孔酸藤子(变种) 赛山椒(台湾)
本变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叶片狭卵形或披针形,长约9厘米,宽2.5厘米,边缘中部以上具细和钝锯齿,背面有时中脉被柔毛。
产我国合湾(中部及南部),见于林中或林缘。模式标本采于我国台湾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