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酸藤果(学名:Embelia ribes)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下的一个种。
基本信息
攀援灌木或藤本,长3-6米,有时达9米以上;枝条无毛,老枝有明显的皮孔。叶片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钝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长5-8 (-10) 厘米,宽约3.5厘米,全缘,两面无毛,背面有时被薄粉,腺点不明显,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叶柄长5-10毫米,两侧具狭翅。圆锥花序,顶生,长5-15厘米,稀达30厘米,枝条初时斜出,以后呈辐射展开与主轴垂直,被疏乳头状突起或密被微柔毛;花梗长1.5毫米以上;小苞片钻形或三角形少长约1毫米,外面被疏微柔毛,里面无毛;花5数,稀4数,花萼基部连合达萼长的1/2,萼片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外面被柔毛,有时被乳头状突起,里面无毛,具腺点;花瓣淡绿色或白色,分离,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2毫米,外面被疏微柔毛,边缘和里面被密乳头状突起,具疏腺点;雄蕊在雄花中着生于花瓣中部,与花瓣几等长,花丝较花药长1倍,花药卵形或长圆形,背部具腺点,在雌花中较花瓣短;雌蕊在雄花中退化,较花瓣短,柱头呈不明显的2裂,在雌花中与花瓣等长或略短,子房卵珠形,无毛,柱头头状或盾状。果球形或卵形,直径3-4毫米,稀达5毫米,红色或深紫色,无毛,干时具皱纹或隆起的腺点。花期1-7月,果期5-12月。
海拔50-2000米的林内、林缘灌木丛中,或路边、坡边灌木丛中。
产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印度以东至印度尼西亚均有。
根可药用,治急性肠胃炎、赤白痢、腹泻、刀枪伤、外伤出血等,亦有用于蛇咬伤;叶煎水可作外科洗药;果可食,味甜;嫩尖可生吃或作蔬菜,味酸。
咸酸蔃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丧间(《生草药性备要》),入地龙、酸味蔃(《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白花酸藤果的根。
【植物形态】白花酸藤果,又名:信筒子、拟茶藨子、羊公板仔。小灌木,高90~120厘米,分枝,无毛,有时成蔓状。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5~7.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无毛,下面常绿带白色;叶柄长5~7毫米,有狭边缘。圆锥花序顶生兼上部腋生,密被短柔毛;苞小;花极小,杂性,花梗长3毫米;萼小,5深裂,锐头;花瓣5,白色,长约2毫米,有缘毛;雄蕊5,花丝多少着生于花瓣,药卵状长椭圆形;子房上位,在雌花中呈卵形,在雄花中退化为圆锥形,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浆果球形,径2~3毫米。种子球形,基部有孔。花期1月。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2.45%蒽贝素。又含维兰素。
【药理作用】其干燥果实有杀绦虫作用,有效成分是蒽贝素。在印度用作避孕药,能抑制子宫内膜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性味】①《生萆蓟性备要》:"味甘酸,性平。"
②《本草求原》:"甘辛,平。"
【功用主治】治妇女经闭,小儿头疮,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肿,散毒,止痛,理跌打。"
②《本草求原》:"浸酒壮筋骨,洗小儿烂头。"
③《岭南采药录》:"凡经闭,以之和猪精肉煎服。"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中文种名
白花酸藤果
拉丁学名
Embelia ribes Burm. F.
科名
紫金牛科
采集时间
2010年11月21日
采集地点
广西靖西县武平乡安本村
采集人
吴磊、黄俞淞、朱运喜
采集样品类型
果实、
引种材料类型
种子、
生活型
木质藤木、
生态环境
山谷、疏林、
阴闭度
25%
土壤
沙地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亚热带人工八角林,八角、杉木、阴石蕨、慈姑、华南谷精草
果实颜色
红
种子颜色
褐
果期
10-11
平均鲜重(kg/m2)
0.25kg/株
平均干重(kg/m2)
0.23kg/株
单位面积株数估算(株/ha)
7
分布
少见、
单位面积产量
1kg/ha
地区蕴藏量评估
较少
标本鉴定人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