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棕灶鸟

棕灶鸟(学名:Furnarius rufus)灶鸟科灶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是南美洲东部一种大型的灶鸟,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雏鸟晚成性。筑巢精巧,建圆拱形泥巢,故名。栖息于次生丛林、草坪及农地,也会走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多集群生活及繁殖。

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北和中部。它们是巴拉圭及阿根廷的冠灶鸟的近亲,阿根廷人对棕灶鸟极为偏爱,认为棕灶鸟筑巢独俱特色,形似“面包烤炉”,阿根廷人赞赏其“建筑技艺”的高超,并喻其为面包师,赢得人民的普遍宠爱,因此棕灶鸟被选作阿根廷的国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棕灶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灶鸟科

属:

灶鸟属

种:

棕灶鸟

亚种:

亚种

外形特征

棕灶鸟体长16~23厘米,体重31~65克。尾巴方形,喙很直。冠褐色,喉咙白色,上体羽毛呈红褐色,飞羽略灰暗,尾巴红褐色,下体是一种略带苍白的棕黄褐色,雄鸟及雌鸟相似,幼鸟下身稍为淡色。它们的体形随北部至南部已逐渐有所变化。腿细长,适合在开阔的草原上生活。 [1-2]


生活习性

常见于热带稀树草原,次生丛林、草坪、牧场和耕地,也常探访人类居住区。主要吃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性物质,如种子和果实。在地面上步行觅食,鸣叫的声音是快速的颤音,通常听到雌雄对唱,雄鸟节奏快而雌鸟略慢。若同为两个雄鸟,它们会一边鸣叫一边拍打翅膀击败对方,拍击翅膀的速度和它们发出的颤音同步。

绝大多数鸟类的巢穴都使用嫩枝搭建,四面通风,相比之下,南美洲的棕灶鸟则是一个另类,会在树上建造土窝。它们收集泥土和粪便,在高枝上建造一个碗状巢穴。在阳光的烘烤下,巢穴逐渐变硬,允许棕灶鸟在里面产卵。它们的巢穴建在背风处,防止被大风吹跨,同时也能经受住其他恶劣天气考验,是一个理想的避难所。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棕灶鸟营半球型的巢,看上去像烤箱,其营造的烤箱形巢最为典型,是众所周知的。它们精心制作的炉形的泥巢,常见的建筑于树叉上和电线杆上。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但主要的繁殖期在8月至12月期间,在产卵前几个月就开始筑巢的艰巨任务。每窝大约产3至4卵,孵化期约16日至17日天,双亲一同孵化和喂雏,幼鸟离巢期约24至26天。

棕灶鸟于夏天繁殖,约于9月至12月间生蛋,并于10月至1月哺育雏鸟。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夫妻的关系可以维持达几年或终生。

鸟巢是用泥筑成,仿佛人类的灶,往往会筑在树、篱柱、电话柱或建筑物上。夫妻整年都会一起生活及一同筑巢,筑巢时间由15日至2-3个月不等。

它们每次生2-4只蛋,孵化期为14-18日,双亲也会负责孵化和哺育。雏鸟出生后23-26日就会换羽,换羽后会继续留在双亲的地盘约6个月。期后它们不会再使用同一鸟巢来繁殖,所以很多时会看见有几个鸟巢接连在一起。

英国《每日邮报》展示的这组照片中,冬季,一对灶鸟夫妻用泥巴混合纤维、头发或干草,在一户居民家的窗台上合力打造爱巢,为随后孕育后代做准备。它们首先在窗台角落搭起两堵墙,随后封上圆顶。

最后夫妻俩在巢穴正前面建了一条狭窄曲折的入口,里面的一堵分隔墙将巢穴内部分成走廊和内室,雌性灶鸟在内室里铺着干草和羽毛作“床”。整个建造过程长达数月。

据悉,一对灶鸟夫妻通常会产下3-5枚卵,只需20天就能孵化出雏鸟。雏鸟18天就能长出羽毛,在巢里会和父母生活3个月。它们独特的叫声很容易被分辨出来。它们常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或城镇郊外。

查看全部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雀形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黑眉苇莺:体重7-11克,体长11-13厘米。上体橄榄棕褐色;眉纹淡黄色,…
  • 白腹短翅鸲是鹟科、短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翅短,尾长、呈凸状。…
  • 黄腹啄花鸟:体重11-16克,体长104-117毫米。是一种体型大,下腹部为艳黄色的啄花鸟,…
  • 体小而色彩艳丽的太阳鸟。雄鸟:顶冠及上体闪辉深绿色,脸颊深铜红色,腹部黄,喉及胸橙褐。…
  • 山麻雀: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上体栗红色,背中央具黑色纵纹,头棕色或淡灰白色,颏、喉黑色,…
  • 虎纹伯劳: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基、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杂以黑色波状横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下体纯白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白杂以黑斑。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特别是蝗虫、蟋蟀、甲虫、臭虫、蝴蝶和飞蛾,也吃小鸟和蜥蜴。分布于亚洲多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 蓝绿鹊:中型鸟类,共有5个亚种。体长36-38厘米。尾长,嘴、脚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
  • 黄眉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体型中等偏小。雄鸟头部主要为黑色,冠纹白色,眉纹前段黄色而后段白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