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噪鹛(学名:Garrulax maximus):中型鸟类,体长32-36厘米。额至头顶黑褐色,背栗褐色满杂以白色斑点,斑点前缘或四周还围有黑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和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尾特长,均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颏、喉棕褐色,喉具棕白色端斑和窄的黑色亚端斑,其余下体棕褐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相似种眼纹噪鹛体型较小,尾亦较短,喉和颈侧黑色,胸具黑白相间横斑。区别较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大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栖息于海拔2135-4115米的山区,在甘肃极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较为常见。甚高而嘹亮的叫声似鹰鹃,也发出拗口的嘟声合鸣。
基本信息
大噪鹛雌雄羽色相似。额至头顶暗褐或黑褐色,眼先近白色,颊后部、耳覆羽和颈侧栗色,翕灰色。其余上体暗栗色或栗褐色,每枚羽毛在端部都有一近似圆形的白色斑点,白色斑点前或四周围有黑色,使白色斑点尤为醒目;两翅内侧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内翈黑褐色,外翈除最外侧两枚为黑褐色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暗灰色,端部黑褐色并由外向内灰色部分逐渐扩大,逐渐占据整个外翈的大部分,最内侧飞羽与背同色,所有飞羽均具白色端斑。中央尾羽棕褐或灰褐色,羽缘缀灰色具窄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往基部逐渐变为蓝灰或暗灰色、具若干黑褐色横斑和宽的白色端斑,且愈向外侧尾羽白斑愈扩大。颏、喉和上胸棕褐色或栗褐色,上胸有时具细窄的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端斑,其余下体纯棕褐色或皮黄色。
虹膜黄色,嘴黑褐色,下嘴黄色,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10-146克,♀100-220克;体长♂306-373毫米,♀305-359毫米;嘴峰♂26-31毫米,♀22-31.5毫米;翅♂126-142毫米,♀122-137毫米;尾♂171-197毫米,♀170-195毫米;跗蹠♂40.5-53毫米,♀43-51毫米。(注:♂雄性;♀雌性)
野外鉴别特征:中型鸟类,体长32-36厘米。额至头顶黑褐色,背栗褐色满杂以白色斑点,斑点前缘或四周还围有黑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和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尾特长,均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颏、喉棕褐色,喉具棕白色端斑和窄的黑色亚端斑,其余下体棕褐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相似种眼纹噪鹛体型较小,尾亦较短,喉和颈侧黑色,胸具黑白相间横斑。区别较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眼纹噪鹛
大噪鹛
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4200米的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及其林缘地带。
常成群活动,也常与其他噪鹛混群。性胆怯而隐匿,常在林下或林缘茂密的灌丛间跳来跳去,或在地上落叶层中觅食,常常仅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叫声响亮、粗犷。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象甲、金龟甲、金花虫、天牛、步行虫、锹形甲、瓢虫、蝽象、蝗虫、蠼螋、蚂蚱、毛虫、蛾类、蟋蟀、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此外也吃蜘蛛、蜈蚣、石龙子、虾、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无脊椎动物。
原生种分布地:中国、印度。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西南部、南部,青海南部玉树、囊谦、东南部斑玛,四川北部绵阳、松潘、若尔盖、阿坝、西北部德格、甘孜、炉霍、西部康定、理塘、雅江、巴塘、西南部木里、稻城、凉山,中部成都、乐山、雅安、宝兴,云南西北部德钦、丽江、中甸、怒江和澜沧江间山脉以及西藏东北部江达、类乌齐、察雅、昌都地区东南部、左贡、芒康等地。
大噪鹛分布图
尚末有研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较丰富,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白眉雀鹛是鹟科、雀鹛属的鸟类。头顶暗灰褐色,有粗著白眉纹,眉纹上、下方又有宽阔黑纵纹;上体茶黄棕,…
剑嘴鹛:中型鸟类,体长21-22厘米。嘴特别细长而向下弯曲,头顶和头侧烟灰色具长而窄的白色眉纹,…
火尾绿鹛是莺科、绿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上体绿色,头顶至枕具黑色鳞状斑,眼先和眼后黑色,…
橙翅噪鹛: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2-25厘米。头顶深葡萄灰色或沙褐色。上体灰橄榄褐色,…
黑领噪鹛是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鸟类,又名领笑鸫。…
斑背噪鹛是噪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额至头顶多为栗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后纹均白色,…
棕臀凤鹛,拉丁学名Yuhina occipitalis,脊索动物门,…
黑顶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前额、脸、颏、喉黑色,头顶黑褐沾棕或深棕橄榄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