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草原鹰

草原鹞(学名:Circus macrourus):隼形目鹰科鹞属的一个物种。体型中等,体重311-550克,体长435-520毫米。雄性成鸟眼先、额和颊侧白色,嘴须黑;头顶、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显的灰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横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横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级飞羽银灰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翈灰,内翈黑色,颏、喉和上胸银灰色,余部白色。雌成鸟较雄鸟稍大。上体羽褐色,沾灰色,具不显的暗棕色羽缘;头至后颈淡黄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横斑。下体颏、和胸部皮黄白色,具褐色羽干纵纹。

主要栖息在草原和开阔平原,偶见于林缘。食物为草原鼠类,也吃草原上的鸟类如百灵、鹨类,还吃蛙、蜥蜴和昆虫等。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大陆,在东欧和中亚的南部繁殖,冬季主要在印度和东南亚越冬。草原开荒种地、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对该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草原鹞

别名:

草原鹰、白尾鹞…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鹞亚科

属:

鹞属

种:

草原鹞

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近危标准

草原鹞形态特征

草原鹞雄鸟眼先、前额、眼上面和脸白色,有少许黑色刚毛。上体灰色,除特别老的鸟外,头顶、背和翅上覆羽均缀有褐色,尾上覆羽黑色,具白色横斑,中央尾羽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痕迹,次两对具灰色边缘和横斑,并杂有白色斑点,其余尾羽具灰色和白色相间横斑;耳覆羽灰色,第一枚初级飞羽银灰色,第2-6尖端黑色,外翈灰色,内翈黑色,到第6枚逐渐变为黑色,然后又再次逐渐变为灰色,所有飞羽内翈或内翈基部均具白色斑纹。颏、喉、上胸珠灰色,其余下体白色。翼尖具黑色的小楔形斑。甚似乌灰鹞,但腰部白色明显,头偏白,翼尖斑纹特别。次级飞羽基部缺少黑色线条。色彩比白尾鹞浅。

雌成鸟较雄鸟稍大。上体羽褐色,沾灰色,具不显的暗棕色羽缘;头至后颈淡黄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横斑,次端斑较宽阔,尾羽端缘黄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和胸部皮黄白色,具褐色羽干纵纹且较宽阔,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规则的淡棕褐色斑纹。雌鸟褐色,与雌白尾鹞的区别在飞行时缺少暗色后缘;与乌灰鹞的区别在具浅色后领环,且翼下覆羽缺少赤褐色横斑。初级飞羽与色深的次级飞羽、翼下浅色的前覆羽与深色的后覆羽、深色上胸与浅色下胸成对比。

幼鸟似雌成鸟。头顶和后颈深棕褐色,羽基白色;上体棕褐色;尾羽灰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污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棕褐色。幼鸟较白尾鹞幼鸟两翼较长且细,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飞行时翼尖完全深色。

虹膜黄色,幼鸟褐色;嘴黑色,嘴基淡黄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11-374克,♀402-550克;体长♂435-480毫米,♀485-520毫米;嘴峰26-28毫米;翅♂310-360毫米,♀345-372毫米;尾♂220毫米,♀265毫米;跗蹠♂67毫米,♀73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草原鹞栖息环境

草原鹞主要栖息和活动于草原、关荒漠、干旱平原以及低山丘陵和平原森林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河谷和村屯农田地带。


草原鹞生活习性

经常在空中飞翔,觅食多在开阔的草原和草地上空,常接近地面慢慢地低空飞行,并不断地注视着地上猎物的活动,头向下左右环视,见到猎物则突然快速俯冲,通过呈扇形散开的尾、大大张开的两翼和向前伸的脚的控制,使它能准而稳的降落在猎物身上将其捕捉。有时也站在地上等候取食,等待猎物出现后突然猛扑过去猎捕。捉到猎物后在地面撕开啄食。不善鸣叫,繁殖期求偶炫耀时,常发出“kiki-kiki-kik”叫声。

主要以田鼠、黄鼠、跳鼠等啮齿动物以及野兔、蜥蜴、蝗虫、鸟类、雏鸟和鸟卵为食。

查看全部

草原鹞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可能灭绝: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比利时、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冰岛、日本、莱索托、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来西亚、荷兰、挪威、西班牙(加拉利岛)、瑞典、瑞士和英国。

来源不确定:不丹和爱沙尼亚。

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江西省、海南省和江苏省。

草原鹞分布图

查看全部

草原鹞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年产一窝。营巢于开阔的平原地上或土堆上,有时也在草丛和矮小的灌丛中营巢,多在草原凹陷干燥处。巢较简陋,大小为外径50厘米,内径15-20厘米。每窝产卵数为3-5枚,卵白色或淡蓝色,具淡红或褐色斑。卵的大小为40.1-50毫米×32.6-37毫米。如果卵损失了,通常还下补偿性的一窝,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头一天由雄鸟喂养,雌鸟在巢中暖雏,以后雌鸟亦参与育雏活动。在雌雄亲鸟的共同喂养下,经过35-45天的育雏期,雏鸟才能离巢。孵卵时雌鸟换羽,而雄鸟在幼鸟开始飞行时才换羽。


草原鹞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对此鸟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全球种群估计在9,000-15,000对,种群处于下降趋势。在其繁殖范围内,该物种主要受到草原破坏和退化的威胁,通过转变为耕地、植被燃烧、湿地牧场的密集放牧以及灌木和高大杂草的清除(Galushin 2003,E.Bragin 2007)。火灾是由农民、纵火犯和干旱雷暴引发的(E.Bragin 2007)。在其越冬场地,该物种被认为受到草地燃烧、割草和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损失的负面影响(Galushin,2003年),以及使用有害杀虫剂、杀鼠剂和其他有毒化学品(R. Simmons in litt.1999,Galushin等,2003),虽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全部

鹰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蜂鹰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类中型猛禽,共有3 种。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
  • 栗翅鹰:是鹰科、鵟属的中型猛禽,体长46-76厘米。全身棕色羽毛,翅膀的上下是栗子色,大腿稍带黑棕色。…
  • 短趾雕:体长62-70厘米,体重1.2-2.3千克。它们的颔、颈和胸部上方呈浅棕色。…
  • 胡兀鹫是隼形目鹰科胡兀鹫属鸟类,别名大胡子鹫、胡子雕、髭兀鹫、胡秃鹫。…
  • 褐耳鹰的体形比苍鹰要小得多,为小型猛禽,体长为31-44厘米,体重217-325克。上体灰色,…
  • 肉垂秃鹫,Torgos tracheliotos ,鹰科肉垂秃鹫属的一个物种。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
  • 兀鹫,国产动画《天行九歌》中的原创男性角色。韩国大将军姬无夜私人杀手组织“夜幕”中“百鸟”的高手,…
  • 松雀鹰又名雀鹰、松子鹰,是鹰形目鹰科鹰属小型猛禽。雄鸟头顶至后颈黑灰色,眼先白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