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顶麻雀

黑顶麻雀(学名:Passer ammodendri):为雀科麻雀属的鸟类。体重24-35克,体长144-167毫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麻雀。繁殖期雄鸟头顶有黑色的冠顶纹至颈背,眼纹及颏黑,眉纹及枕侧棕褐,脸颊浅灰。上体褐色而密布黑色纵纹。雌鸟色暗但上背的偏黑色纵纹以及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浅色羽端明显。虹膜深褐色,雄鸟嘴黑色,雌鸟嘴黄色,嘴端黑色;脚粉褐色。

多栖息于海拔850-1100米的荒漠红柳及胡杨树间以及也见于沼泽地。栖于沙漠绿洲、河床及贫瘠山麓地带等生有梭梭树的地方。甚惧生。冬季常与黑胸麻雀混群。分布于蒙古、中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黑顶麻雀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文鸟科

属:

麻雀属

种:

黑顶麻雀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黑顶麻雀雄鸟头顶中央黑色,从额至后颈形成一道宽阔的黑色中央冠纹,其中在枕部较窄到后颈后又变宽,形成一黑色半环状。眉纹白色,到眼上后变为桂皮黄色或沙棕色而且逐渐变宽,到枕侧形成一宽的桂皮黄色斑。眼先和经过眼有一条黑色贯眼纹。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沙灰色或沙棕色、具稀疏的黑色纵纹,到腰部纵纹逐渐消失。两翅灰褐色或黑褐色,羽缘淡沙棕色,翅中覆羽基部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大覆羽暗褐色具沙棕色羽缘,形成翅上第二道白色翅斑。尾暗褐色,羽缘淡沙灰色。飞羽暗褐色具窄的淡沙棕色或淡棕色羽缘,尤以内侧飞羽羽缘较宽阔。颏、喉黑色,颊、喉侧和其余下体白色,体侧沾沙棕色或灰褐色。秋季新换的羽毛头顶具沙棕色羽缘,因而使头顶不全为黑色而为斑点和条纹。

雌鸟上体淡沙灰褐色,头顶、后颈至上背微具暗色纵纹,眉纹赭红褐色。下体沙棕色或沙灰色而沾赭色,喉部有一不明显的、隐约可见的暗色斑,腹中央白色。两翅飞羽和尾羽褐色具淡色羽缘,翅上覆羽暗褐色,中覆羽基部一半褐色、端部一半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头顶和背部暗色纵纹少而不明显,喉部暗色块斑亦不明显。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或黄褐色(雌),脚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4-34克,♀29-35克;体长♂145-167毫米,♀144-164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2毫米;翅♂73-81毫米,♀72-77毫米;尾♂59-67毫米,♀57-68毫米;跗蹠♂9-21毫米,♀8-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于荒漠、半荒漠和有稀疏灌木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河谷、农田等地,也出现于山脚平原和沼泽湿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迁徙。常成3-5只的小群,多活动在红柳、胡杨等树木和灌丛间,频繁地在枝间跳跃穿梭,同时发出一种低而圆润的啾啾声及短促哨音。

杂食性。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非繁殖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昆虫类有象甲、金龟甲、虎甲、瓢甲、蝇等,植物性食物有草子、种子、果实、胡杨、红柳及其他植物的叶芽等。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起源不确定:阿富汗。

地区性常见。北疆亚种分布于中国新疆极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至马纳斯河);新疆亚种分布于中国天山、喀什、昆仑山至内蒙古西部及宁夏。

黑顶麻雀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成对分散营巢,偶尔也成小群在一起营群巢。筑巢于树洞中,主要由草茎、植物纤维、芦苇叶、羽毛和兽毛等构成,距地高2米以上。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4-6枚,通常5枚。卵白色、被有灰锈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8-22.8毫米×16.2-17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雀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