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斑背噪鹛

斑背噪鹛(学名:Garrulax lunulatus)是噪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额至头顶多为栗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后纹均白色,形成一宽的白色眼圈。像戴的眼罩,在头部极为醒目。其余上体浅褐色,各羽均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端斑,形成明显的鳞状斑或横斑,亦甚醒目。飞羽具白色端斑,外侧初级飞羽外嘲蓝灰色,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虹膜黄色或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脚、趾肉褐色。

斑背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2600米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竹林中,也出入于林缘疏林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常成对或单独活动,较少成群,多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活动时频频呜叫,鸣声响亮、单调,其声似“古儿、古儿”。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斑背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北部、西部、中部和西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斑背噪鹛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噪眉科

属:

噪鹛属

种:

斑背噪鹛

亚种: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和后颈栗褐色,眼先白色与宽阔的白色眼圈相连并向眼后延伸呈眉状,其余头侧淡栗褐色。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概为浅褐色,各羽均具棕色先端和宽阔的黑色次端横斑,这些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端斑在腰和尾上覆羽变得较狭窄,棕色端斑甚至变得不很明显,因而使黑斑显得更多更着。翅上内侧覆羽和三级飞羽在色彩和斑纹上均与背相似。小翼羽蓝灰色,初级覆羽黑色,二者均具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羽端亦为白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蓝灰色,次级飞羽外缘与背同色或外缘以棕褐色;中央尾羽橄榄褐色至棕褐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基部蓝灰色,从中央尾羽到最外侧尾羽,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逐渐的扩大。颏、喉淡栗褐色,上胸淡褐或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下胸与颈侧呈带紫的灰色亦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腹白色,两胁棕褐或淡棕褐色、微具黑褐色细窄次端横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色。

虹膜黄色或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脚、趾肉褐色。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82-95克

240-286毫米

23-30毫米

95-105毫米

122-138毫米

42-47毫米

雌性

72-94克

236-270毫米

24-29毫米

96-104毫米

120-134毫米

41-43毫米

查看全部

近种区别

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与该种非常相似,野外难于鉴别,但白点噪鹛体型稍大,背具白色端斑而不是棕色端斑。

白点噪鹛

斑背噪鹛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斑背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2600米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竹林中,也出入于林缘疏林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


生活习性

行为:常成对或单独活动,较少成群,多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活动时频频呜叫,鸣声响亮、单调,其声似“古儿、古儿”。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毛虫等昆虫为食,非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据李桂垣等(1985)剖析的16个鸟胃,除4-5月的3个胃全为昆虫外,有4个胃兼有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其余9个胃全为植物性食物,主要种类有蔷薇科、豆科、莎草科、茜草科、忍冬科、荚蒾、胡颓子以及常春藤、悬钩子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斑背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北部、西部、中部和西南部。 斑背噪鹛分布图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斑背噪鹛凉山亚种

Garrulax lunulatus liangshanensis

G. Li, Q. Zhang & R. Zhang,1979

分布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斑背噪鹛指名亚种

Garrulax lunulatus lunulatus

J. Verreaux,1870

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北部平武、茂汶、南江、东北部城口、万源、中部宝兴、西部康定和丹巴。

有关该种的亚种分化,尚有争议。Deignan(1964)、郑作新(1976)、郑作新等(1987)、李桂垣等(1985)、唐蟾蛛(1996)等将Oustalet(1897)根据采自云南西北部维西标本描述的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种亦归入该种,从而分为3亚种。但中国以外多数学者认为白点噪鹛应作为一独立种(Vaurie,1959;Waiters,1980;De Schanensee,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Inskipp et al.,1996)。其理由是它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Berlioz,1930),叫声也不同(Robson.pers.comm,1996)。Vaurie(1965)认为它们的分布区可能在四川一带重叠。郑作新(1994)亦依近来多数学者的意见,将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作为独立种,而将该种分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和凉山亚种,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指名亚种额、头顶至后颈栗褐色,头侧、颏、喉和上胸淡栗褐色;凉山亚种额至后乌褐色,头侧、颏、喉和上胸淡乌褐色。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鸟类生活国际(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

斑背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属珍稀濒危鸟类。

查看全部

画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