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鸫是雀形目嘲鸫科的几种善模仿的鸣禽的统称,共有12属36种。体长27厘米,喙向下弯曲。产于西半球。
基本信息
喙向下弯曲。嘲鸫长23---25厘米,长着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 Melanotis caerulescens,蓝嘲鸫的一种。
北方的小嘲鸫(Mimus polyglottos)以善于模仿而闻名。
体长27公分(10.5吋),色灰,翼和尾色深并均具白斑。
小嘲鸫大量生息于海边,常栖息于高处鸣啭,能奋力保卫其领域,甚至在夜间也鸣叫。
嘲鸫长23---25厘米,长着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它是食肉鸟。虽然并不美丽,但它的音乐天赋弥补了外貌上的不足。它的歌声宛如不断变化的、动听的”淙淙”流水。反复唱过一支悦耳的曲子后它会换一支曲子再接着唱。每首歌里,都有许多音调是从别处模仿来的。如人声,甚至机器发出的声音。有时,其他鸟的叫声也会被它模仿得惟妙惟肖。例如,当夜莺被引入佛罗里达时,当地的嘲鸫就曾一个音一个音地模仿过它的歌声。
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嘲鸫,因为它们会吃掉各种水果。可是,它们也吃对庄稼有害的昆虫。
嘲鸫居住在郊野的灌木丛和广阔的森林中。它们栖息在树上,以歌声来标明自己的领地。
嘲鸫整年歌唱是为了标明自己的领地。它们精力充沛,除保卫自己外,甚至还会飞到远处袭击狗和人类。
嘲鸫在茂密植被中筑大而零乱的树枝巢。多数情况下,巢或位于地面,或在离地面2米以内的植被上,有时会筑于15米甚至更高的树上。一窝产2~5枚卵(少数情况下达6枚),卵在12~13天后可孵化,雏鸟再经过大约同样长的时间后离巢。繁殖期一般始于春季,或者在某些干旱地区如加拉帕哥斯群岛,在雨季来临后开始。繁殖期有可能很长,因为会育2窝甚至3窝雏。配偶通常连续数个繁殖期生活在一起,但灰嘲鸫的配偶在育雏失败后会倾向于分开或者离开领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面对天敌而采取的一种适应行为,因为大部分配偶育雏失败便是由于遭到了天敌的袭击,选择离开可以让亲鸟去别处找到更安全的避难地。
产于西半球。分布于美国北部到整个巴西,并已引入夏威夷。其他小嘲鸫属(Mimus)的 种,与沼泽生活的黑帽嘲鸫(Donacobius属)、中美洲的蓝嘲鸫(Melanotis属)均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至巴塔哥尼亚一带。
三斑嘲鸫属(Nesomimus)在不同的岛屿上有不同的亚种,它们具有与加拉帕戈斯地雀相似 的适应辐射,但不那么典型。
嘲鸫科的主要栖息地是灌丛和森林下层丛林,也包括林木线上高海拔地区的草地,还有不少种类栖息在近沙漠的干旱地带。但所有种类都会利用低矮的植被做掩体,并且主要在地面觅食。例外的是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2个旋木嘲鸫种类生活在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