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龙(学名:Phycodurus eques)是海龙科,叶海龙属鱼类。体长平均30厘米,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吻管状,内部无牙,细长。胸鳍位于颈部,背鳍则沿脊椎延伸至整条背部。身体有用于抵御掠食者的硬刺。其体表生有许多海藻叶瓣状的扁平半透明附肢。
常栖息于含有较多大型藻类的温带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和海草草甸中。一般活动深度为5-15米。叶海龙善于伪装,依靠海藻状附肢进行拟态。其性格孤僻,喜独居,游泳能力弱,方向感较强。主食为糠虾,也吃其他小型甲壳类,浮游生物等。摄食时会将吻下部撑大,并将猎物吸入,直接吞下猎物整体。该种寿命为7-10年。
叶海龙无明显繁殖季节。由雄性负责孵化后代。孵化期平均6-8周。幼体吻很短,且叶状附肢较少。它们会在浅水区域依靠卵黄囊提供的营养生活2天。幼体出会在1-2年内完全发育成熟,具备繁殖能力。
该种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及南部。
(概述图来源: )
基本信息
叶海龙体长平均约30厘米,最大可达50厘米。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在其身体上呈现出一排坚硬的外骨骼环和一个管状的吻。吻内无牙,细长,眼睛位于吻的上方。胸鳍位于颈部,背鳍则沿脊椎延伸至整条背部。身体两侧有数根用于抵御掠食者的硬刺。其体表生有许多海藻叶片状的扁平半透明附肢,头顶有数根模仿海藻幼苗的须。附肢有助于该种对海藻进行模仿拟态。 [3-6]
该种体色多变,与年龄,地点,食物和周围环境均有关。生活于较浅海域的叶海龙身体呈黄褐色或绿色,体侧纵条纹呈粉红色,叶状附肢棕绿色;深水海域生活的叶海龙身体则呈灰褐色或酒红色,叶状附肢绿色、黄棕色至浅棕色,体侧纵条纹白色,眼下方并有一白色斑块延伸至吻。叶海龙幼体体表花纹及附肢呈黑色,附肢末梢呈蓝色。 [5-7]
叶海龙的眼
叶海龙的吻
叶海龙常栖息在水温为13-19℃之间、且含有较多大型藻类的温带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及靠近珊瑚礁的海草床和海草草甸中。一般活动深度范围为5-15米,最低栖息深度为30米。
叶海龙该种寿命为7-10年。 其性格孤僻,常独居,很少于同 叶海龙 种之间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也没有固定的家庭或群体。雄性和雌性叶海龙有时会一起行动,而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交配而已。 该种有很强的方向感,可以游到100米之外的地方,并毫不费力地返回到原先的地点。 每条叶海龙的领地最大可达5公顷。
善伪装,可以依靠海藻状附肢的拟态来保护自己,不被天敌发现。其骨质身体及体侧的尖刺也是对自身良好的防御,往往能惊吓到捕食者。 但该种身体坚硬,限制了流动性。唯一能使自己在水中移动的方式是快速摆动臀鳍和腹鳍。胸鳍则主要用于控制移动的方向。叶海龙鳔中的空气可以波动,所以它们可以保持身体静止在原地的位置,或在水中垂直上下移动。 由于叶海龙的游泳能力极弱,当遇到强大洋流或暴风雨时有可能会因过度疲劳而死亡。
叶海龙没有牙齿和胃,因此它们几乎是在不断地进食。该种会在很广的范围内大量捕猎。主食为糠虾,也吃其他小型甲壳类,浮游生物和细小的幼鱼为食。摄食时会将吻下部撑大,并将猎物吸入,直接吞下猎物整体。冬季食物稀少的时候,它们会迁移到更深的水域。
该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及西部澳大利亚)。
叶海龙地理分布
叶海龙一年内均能繁殖,无明显繁殖季节。该种由雄性负责孵化后代。雌性叶海龙产卵200-300粒,卵径4毫米。同时雄性在尾部长出许多毛细血管,然后进行膨胀、起皱,形成约120个卵托,卵托在卵嵌入后会速度硬化。此时雌性会将卵转移到雄性的卵托上受精,日后由雄性携带于尾部孵化。
孵化期平均6-8周,叶海龙幼体会从卵囊中较紧致的位置破出,尾部最先伸出。幼体吻很短,且叶状附肢较少。它们会在浅水区域的基层沉淀下来,依靠卵黄囊提供的营养生活2天,待到它们的吻更加明显,并且有能力进行捕猎。 幼体出生时长约2厘米,但在1年内即可以生长到20厘米。1-2年内,叶海龙完全发育成熟,具备繁殖能力。
正在孵卵的雄性叶海龙
叶海龙幼体
截止至2017年,对于叶海龙仍几乎没有 叶海龙 针对性的调查和种群数量估计。 对于该种,仅有对分布地点的种群密度估算。 据估计,因康特湾西岛周围地区的叶海龙种群的密度为每公顷57只(体长小于10厘米的幼体未包括在研究中)。 为了确定整个该种地理分布范围内的种群规模,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叶海龙的主要威胁来自海洋开发、污染造成的栖息地退化及被破坏,尤其是在城市附近。 然而,因这些因素而导致的减少量并没有受到衡量,预估只占该种总数和栖息地总量的一小部分。
误捕和水族馆物种收集也会对该种形成危害,但不被认为会造成实质性数量的下降。
该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叶海龙
澳大利亚的许多人相信叶海龙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因此该种在澳大利亚的许多节日中都被当做吉祥物或象征物,其形象常出现于家居饰品、纹身及衣物的图案上。
叶海龙也是南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会、南澳大利亚的官方海洋标志。为对这种奇妙的动物进行庆祝及表达喜爱之情,叶海龙节常在南澳举行,由昆士兰州的区自治会组织,吸引了数千名参与者。
南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会的标志
罗非鱼别称非洲鲫鱼、南鲫、越南鱼,是鲈形目丽鲷科罗非鱼属脊索动物。体侧扁,头中等大小,…
武昌鱼,鲤科,鲂属。 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
茶鲤是鲤形科鲤属动物,由泥浅黄锦鲤选育而出的品种,因为比较接近于原始真鲤,所以摄食力强,容易长大。…
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 ,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俗名:网纹石斑鱼、蜂巢格…
三角灯鱼,是对鲤科三角波鱼属下的四种鱼类的统称,…
斑鰶,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等,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鲱形目鲱科鰶属的一种。主…
越鲶,Silurus cochinchinensis ,鲇科鲇属的一种鱼类。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多在…
长颌鲚,俗称长江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等,为鍉科鲚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