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沟鲹

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腹部有一深沟,腹鳍可收藏其中。腹鳍深黑色,其长等于或长于头长。雄性成鱼的第二背鳍与臀鳍中部数鳍条延呈丝状。幼鱼体侧有4~5条暗色横带。体长一般150~200毫米,大者可达300毫米。 体甚侧扁略称卵圆形。除胸部和腹面部分裸露五鳞外,身被小圆鳞。头部除颊、前鳃盖和鳃盖上缘被小圆鳞外,其它部分无鳞。幽门盲囊呈香蕉状。体背呈蓝灰色,腹部银白色。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沟鲹

界:

动物界

门:

脊椎动物门

纲:

硬骨鱼纲

目:

鲈形目

科:

鲹科

属:

沟鲹属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Ⅷ,Ⅰ-22~23;臀鳍Ⅱ,Ⅰ-13;胸鳍19~20;腹鳍Ⅰ-5;尾鳍17; 侧线上有普通鳞40~45和稜鳞35~39。   体呈卵圆形,甚侧扁;体长为体高1.9~2.0倍,为头长3.7~4.1倍。腹面有一深沟,腹鳍可收折其中,肛门和臀鳍前方2棘亦位于此沟中。头侧扁,头高大于头长。吻钝,眼大,吻与眼的长度略相等。脂眼睑不发达。口裂与瞳孔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上下颌前方具绒毛状牙带,下颌后方牙一般为一列,个别呈带状。犁骨牙群呈菱形,腭骨和舌面均有牙带。鳃盖条7。鳃幸巴9~12+20~22。假鳃明显。

头部除颊、前鳃盖和鳃盖上缘被小圆鳞外,其他部位无鳞。身体除胸部无鳞外,其他部分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前半部有低鳞鞘。侧线在胸鳍上方弯曲度大,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第4~6鳍条下方。侧线上有普通鳞40~45个和稜鳞35~39个。稜鳞不很强,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

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的棘和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 第二背鳍有1鳍棘,22~2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18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雄性大鱼的第二背鳍和臀鳍中部数鳍条延长为细丝状。胸鳍镰状。腹鳍胸位,等于或长于头长。尾鳍叉形。

幽门盲囊呈香蕉状,约80~100个。脊椎骨10+14。

体背浅丝带淡黄色,腹银白色。幼鱼体侧有4~5条睛色横带。下部淡黄色,臀鳍浅色,尾鳍和胸鳍浅棕黄色,腹鳍深黑色。背鳍上绿浅黑紫色。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近海暖水性鱼类。夜晚有趋光性。主要摄食小型鱼类、毛虾等。3龄性成熟产浮性卵,产卵期在6~8月,卵为卵球形。


产地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鲹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体高而侧扁,略呈菱形。吻长大于眼径。眶前骨的高亦大于眼径。鱼小时,体长与体高略相等,第二背鳍、臀鳍…
  • 体高而侧扁,略呈菱形。吻长大于眼径。眶前骨的高亦大于眼径。鱼小时,体长与体高略相等,第二背鳍、臀鳍…
  • 黑鲷是鲈形目鲷科棘鲷属的一种硬骨鱼,俗称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和铜盆鱼等。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钝尖。口小,上、下颌等长;体被中等大的弱栉鳞,体侧通常有5~7条黑色条纹。背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体背部为灰黑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数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横带,腹部银白。黑鲷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沿岸、港湾及河口,属内湾性鱼类,在中国,以黄海、渤海数量较多。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清水中,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黑鲷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海区,以软体动物的蛤类、小鱼虾类为主食,有时也吃海藻,人工养殖可采用低值鱼虾贝类或配合饵料投喂。黑鲷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雌雄同体,雄性先熟,怀卵量达200万~300万粒以上。黑鲷是名贵海产鱼之一,全体药食兼用。具有健脾利水、补气活血的功效;用于脾虚水肿、小儿脾胃不
  • 图丽鱼是慈鲷科、图丽鱼属鱼类。体长为33厘米,最大体重约1.1千克。鱼体呈椭圆形,侧扁,头大,嘴大,…
  • 环纹刺盖鱼或称肩环刺盖鱼,别称蓝环神仙或白尾蓝纹神仙,成鱼尾鳍白色,肩部有一个蓝色圆环,体侧则有数…
  • 金钱鱼,学名Scatophagus argus,英文名Spotted scat,商品名为金鼓鱼。…
  • 泰国斗鱼,学名为五彩搏鱼,隶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斗鱼科。原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湖沼、稻田等水流缓慢水…
  • 孟加拉豆娘鱼,又称孟加拉雀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属杂食性,…
已加载完成